抗菌藥太多易混淆?6張圖幫你全搞定
自2015年11月起,世界衛生組織(WHO)發起了世界首個提高抗生素認識周。
2020年5月,世界衛生組織、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、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召開協商會,決定擴大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的范圍,將重點從“抗生素”改為范圍更廣、更具包容性的“抗微生物藥物”,并將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為“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”。
而臨床上最常用的抗微生物藥物莫過于抗菌藥了。筆者依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內容[1],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出常見抗菌藥物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,以便讀者記憶和查詢常見抗菌藥物的知識點。
NO.1β-內酰胺類抗生素思維導圖
β-內酰胺類藥物是化學結構式中含有典型或不典型β-內酰胺環的一大類抗菌藥物,抗菌機制是與細菌細胞壁的青霉素結合蛋白結合,導致細胞壁缺損而殺死細菌。
β-內酰胺類藥物分為青霉素類、頭孢菌素類、β內酰胺類/酶抑制劑復合物、氧頭孢烯類、頭霉素類、碳青霉烯類、青霉烯類、單環β-內酰胺類。
本類藥物多數屬于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,采用一日多次給藥方式,主要評價指標為T>MIC(%)[抗菌藥物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(MIC)的持續時間,(見圖1)]。
圖1:β-內酰胺類
NO.2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思維導圖
臨床常用的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主要有:
(1)對腸桿菌科和葡萄球菌屬細菌有良好抗菌作用,但對銅綠假單胞菌無作用者,如鏈霉素、卡那霉素等;
(2)對腸桿菌科細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強大抗菌活性,對葡萄球菌屬亦有良好作用者,如慶大霉素、妥布霉素、奈替米星、阿米卡星、異帕米星等;
(3)抗菌譜與卡那霉素相似,由于毒性較大,現僅供口服或局部應用者有新霉素與巴龍霉素。所有氨基糖苷類藥物對肺炎鏈球菌、A組溶血性鏈球菌的抗菌作用均差。
本類藥物為濃度依賴性殺菌劑,一般推薦日劑量單次給藥,主要評價指標為血藥峰濃度(Cmax)/MIC或0~24h藥時曲線下面積(AUC0~24)/MIC[給藥24小時內的AUC與MIC比值(見圖2)]。
圖2:氨基糖苷類
NO.3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思維導圖
大環內酯類主要通過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發揮抗菌作用,分為紅霉素等第一代大環內酯類;阿奇霉素、克拉霉素、羅紅霉素等第二代大環內酯類;泰利霉素等第三代大環內酯類。該類藥物對革蘭陽性菌、厭氧菌、支原體及衣原體等具抗菌活性。
第一代大環內酯類屬于時間依賴且短抗菌后效應(postantibiotic effect,PAE)性抗菌藥物,一日多次給藥,主要評價指標為T>MIC(%)。
第二代大環內酯類屬于時間依賴且長PAE性抗菌藥物,1日2次給藥方式,主要評價指標為AUC0~24/MIC(見圖3)
圖3:大環內酯類
NO.4四環素類抗生素思維導圖
四環素類抗菌藥物包括四環素、金霉素、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環素類多西環素、美他環素和米諾環素。
此類藥物主要機制是通過與細菌核糖體30s特異性結合,抑制肽鏈延長和蛋白合成,達到抑菌作用。
四環素類屬于時間依賴且長PAE性抗菌藥物,1日2次給藥方式,主要評價指標為AUC0~24/MIC(見圖4)。
圖4:四環素類
NO.5喹諾酮類抗生素思維導圖
喹諾酮素類抗菌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細菌DNA回旋酶和拓撲異構酶Ⅳ而起快速殺菌作用,常用品種有環丙沙星、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等。
氟喹諾酮類屬于第三代喹諾酮藥物,主要對革蘭陰性菌有抗菌作用,其中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對肺炎鏈球菌、A組溶血性鏈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、衣原體屬、支原體屬、軍團菌等細胞內病原或厭氧菌的作用強。
喹諾酮類屬于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,一般推薦每日1次給藥,主要評價指標Cmax/MIC或AUC0~24/MIC(見圖5)。
圖5:喹諾酮類
NO.6磺胺類抗生素思維導圖
磺胺類藥物屬廣譜抗菌藥,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具抗菌作用,但目前細菌對該類藥物的耐藥現象普遍存在。
根據藥代動力學特點和臨床用途,本類藥物可分為:口服易吸收可全身應用者,如磺胺甲噁唑、磺胺嘧啶等;口服不易吸收者如柳氮磺吡啶;局部應用者,如磺胺嘧啶銀、醋酸磺胺米隆等(見圖6)。
圖6:磺胺類
臨床藥師總結的6張思維導圖看完了,抗生素的種類是否已經了然于心了呢?
END
來源 | 醫學界臨床藥學頻道 金華市第五醫院藥劑科
整理 | 黨政綜合辦公室
審核 | 樓燕